弦至之时皆逸趣 索尼MV1记北京胡同文化

器材 张澍原创2014-01-29

  放学的小姑娘小皮筋儿在跳着,老太太高了兴的秧歌小曲扭着,老爷子没事了鸟笼子您溜着,“吃了吗您?没吃坐这添双筷子,喝点”。凡是在胡同生活过的人,很少有不怀念这种生活的,怀念以外,应该还有些痴迷。胡同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老北京的风情博物馆,熔下了生活的种种印记。这声与画的回忆,我们用手中的高音质摄像机MV1把它们留下。


四合院是北京胡同特有的标志(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北京保留得比较好的胡同可能用一只手就能数出来,要知道在胡同刚起源时的元代,有6000余条胡同呢。北京人的方位感极强,胡同构成四四方方,像是一块大豆腐,非常有当时游牧民族在这里安营扎寨时的军事管理风范。我曾经看过一条对于胡同的描写,非常喜欢:胡同是北京人生活的场所。场所意味着无拘无束,邻里之间的生活充满了交集,吃百家饭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吧。

 
以前是象棋,现在更多的是扑克了

 
带着索尼HDR-MV1寻找生活的印记

  北京胡同过道都比较窄,很少有大车出入,每一个区块的胡同都有几条正南正北的过道用于走车。其余的街道可谓远离了车水马龙,可谓闹中取静,可以算生活在这里百姓的街心花园了。所以在胡同里,可以体验到各种闲情逸趣。


很多蝈蝈都是装在这样的罐子里


很多蝈蝈都是装在这样的罐子里

  老北京讲究人一般用蝈蝈葫芦,不过现在的有机玻璃罐也不错,除了听声,还能直接看见蝈蝈,有声有影,可能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就像几十年前,人们揣着个“话匣子”就觉得很满足,而如今电影、电视或者手机视频的优先级,都高于广播。

  玩蝈蝈就是众多胡同情节中的一种,很多人把蝈蝈和蛐蛐弄混了,蛐蛐是可以听声也可以斗的,而蝈蝈只是用来听声。传说蝈蝈还有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1908年年仅三岁的宣统举行登基大典时,非常不安分,跑来跑去的,直到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才露出天真的笑脸。很多皇帝都喜欢蝈蝈,乾隆游西山听到蝈鸣,即兴赋诗“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侯报西风”。


透气孔

  蝈蝈只在特定的季节成活,其中大家玩的比较多的冬虫蝈蝈属于人工孵化的,市场上几十元一只的有,几百元一只的也有。和老板聊了聊,其中门道很深,能看出老板也不太愿意告诉详细了,只知道根据翅膀的外形判断其好坏。也有一种蝈蝈称作夏虫,是野生的,品相一般,那价格自然也很便宜了,据说最贵的蝈蝈能达到上万元。


竹板,一敲蝈蝈就跟着叫了起来

  由于天气比较冷,老板们把蝈蝈都收到了保温箱里,刚拿出来时有点蔫,需要敲打竹板才会叫几声。我用摄像机MV1录制这段时,想把竹板和蝈蝈的声音都保留下来。以往的摄像机,收声麦克风具有方向性,很难兼顾两个方向的声音,而MV1的120度X-Y立体声麦克风可以让声音听起来很立体,很有层次。

 
抖空竹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空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但真正发展为民间杂技节目是在清朝。空竹在高速运动下可以发出“呜呜”的空鸣,非常好听,而有经验的人可以控制空竹的转速。儿时胡同口总有几个老人抖空竹,那此起彼伏的空竹声则是童年最悠长的声音。而且,空竹是一种“声情并茂”的老北京绝活儿,不仅仅是空竹鸣音吸引人,艺人们驾轻就熟的表演更让人叹为观止。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