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教你如何看影展 深度剖析《蜕变》

影像 徐彩虹原创2013-11-22

编者按】在2013年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策展人释藤带来了浙江摄影师十人联展《蜕变》,这个展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人、新作。释藤在挑选作品时,注重摄影师“自我的发声”,哪怕稍微稚嫩和青涩一点,也不要紧。这些摄影师当中,有一些原本是沙龙摄影高手,如今转来做比较当代感的摄影,他们的艺术探索轨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当代摄影在国内目前还是属于小众的艺术,很多网友去摄影节往往表示看不懂。正好,释藤本身也是摄影评论人,展览首日她人品大爆发,一股脑儿请来了包括鲍昆、潘科、胡武功、海杰、姜纬、晋永权、王保国、矫健在内的专家、学者,与摄影师及作品面对面,探讨作品中的亮点和缺失。整场讨论编者基本参与旁听,整体感觉比较务实,大家有一些观点的碰撞,正好也顺带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些疑惑。当然,总有一些讨论比较无解,比如摄影究竟需不需要美学标准,当代性究竟如何定义等,围观一下专家的困惑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释藤博客有整场讨论的完整实录,感兴趣者可前往一观。在此我采取另外一种形式,将专家与作者的一来一回单独拎出来,形成与作品对照的若干独立单元,以便给没有看过展览的读者形成更直观的感受。希望以下五个单元能带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

·黄垚庚参展作品《一年×12个月×365天》
讨论亮点:
被精密控制的“无聊”感

释藤陈述:浙江传媒学院的摄影教师黄垚庚,每天持续地拍摄身边很细小的东西,一天一张,拍摄了365天,然后做成了日历的形式。

黄垚庚自述:我投新锐的时候很纠结,我在最后一刻才投了,因为我不觉得它是一个作品。我拍作品的最初初衷,是买了一个好玩的相机,外形很漂亮,操作非常简单,我不用它浪费了,想用来拍拍照片,但是怎么拍?我刚好去年那一段时间刚刚工作不久,学校的生活跟我当老师的生活有一点落差,我自己的生活有一点闷,我想不如把我自己无聊的生活呈现出来,所以用这种方式,一天拍一张照片。有些人可能了那个照片觉得怎么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特无聊的东西,回过头来看,有时候觉得怎么去年那么无聊。

契合胡武功老师说的,拍东西为自己负责,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感动人或者感动自己。我现在有一点着急,我毕业三年了,一个东西都没有做,好象很荒废时间。有的时候我很过多地在想,我要做一个作品,要做什么,矫健老师的那句话对我很有作用,“不能为做一个作品而去做作品”,可 能一个事情完成之后就是一个作品,这样的东西会更好。

提到摄影史,我是很认同,但是我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向摄影史学习。 我本科的时候是学美术学,了解过,我是非常认同摄影史非常重要,我跟学生说只能提到这句话“摄影史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看摄影史”。但怎么样向摄影史学习或者怎么样利用摄影史的东西,我虽然看重,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样汲取营养。

晋永权点评:我看你的作品有这 么一个感受,有这么一个问题,个人的思考跟影像呈现之间的关系。你这个题材是非常大的题材,比如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感,通过你的日历。但是我的感觉,你的这种无聊是多么精致,多么控制,你在你的生活中间,你的香蕉这么精致地摆在柱子上,我看了后就想,“这个哥们也是成年人了,为什么在你的那里没有找到避孕套,没有找到你女朋友的裤衩”,你的思想与你的影像呈现之间不是有背离?

黄垚庚:倒没有,目前还没有女朋友。

晋永权:你有没有想象?我感觉这个无聊被控制得这么精致,桔子都不是像我这么摆的,桔子拍得这么细密。思考与影像呈现之间,为什么不敢突破,故意控制很精致?我看你那个联想到美国的一个年轻摄影师,原来做过一本画册,60年代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他把他住的小旅馆拍一下,前面很小的旅馆,床上糟糕的样子,背后一个电视机,如果在中国拍的可能也没有电视机,床上的衣物,有时候是扔一堆东西,他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 我看了非常惊讶,这个年轻人的旅行记,中间没有出现一个人,人的任何一种状况全部都是床和人的关系,有时候床都没有动过,为什么?喝多了睡地下了。


晋永权(右)跟黄垚庚(左)面对面交流

矫 健:事实上,他选择的时候是一种无奈,他需要背后的话语,这个图象背后的意义,为了这个话题选这个画面。但是,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这样的美学价值观跟传统的精美的是不一样。还有,威廉克兰英(音译)做记者,他用慢门,记者哪有用慢门来抓拍?都是动作的,他觉得能抓到人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充沛了细节的瞬间,提供了各种标准,各种可以参考的式样。我觉得我们在学校里其实也在注意让大家去观察,而不是用一种模式,像姜纬老师说的多种样貌的呈现,我们在本体语言方面的研究,从这个方面,包括美学修养。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