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个光棍和败家女同时骚动的神奇节日,最终以支付宝交易总额350亿的惊人数字终结了一日疯狂。如今,人们早已习惯用鼠标购买商品,商场变成了试衣间,人们在屏幕前为商品抢红了双眼,当我们抛开“网购”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所剩无几。(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吴俊松 文)
“双十一”悄然间成为当代“四季歌”式的新闻操作,也是目前同题中最抓眼球的图片专题。《晨报周刊》的摄影记者杨抒怀一组《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专题照片令人兴奋。
今年20岁的贝贝还是一名学生,但“淘”龄4年的她已经在网购上花费了3万元。在贝贝看来,“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网购。”
贝贝说她现在的衣服、鞋子、化妆品、都是网购买的。喜欢网购主要是价格便宜,款式新,选择性高。现在网购越来越透明,在店铺里面买东西都有用户的评价,感觉比较保险。
看到这组作品,本能的会想到业内讨论比较多的关键词——摆拍。关于这个争议,08年贺延光写的博文:“卢广:为什么出错的总是你,”引发了一场论战。贺老师对卢广的几组作品存在的摆拍、给钱等行为提出了“掷地有声”的批评。严肃的抨击摆拍是“向那些卫道士们递上了一把刺向我们自己的匕首。”当然、委屈的卢广也对贺老师具体提出的质疑作出了正面回应和解释。
李丹,摄影师,29岁,北方人,在长沙工作了三四年,还没买房。在他自己租的公寓里,很多物品都是网购来的。比如方便的简易自装书架、用了四年还正常工作的IBM笔记本电脑、网购买的iPhone4s,还有一大堆的书籍。目前他在电子商品上已经花费了2万元以上,买书也至少花了5000元。
李丹从三年前开始网购,起初感觉烧钱又难称心,特别是买衣物,色码多会有偏差。后来他转向书籍和电子商品,发现网上购书相比实体店更加方便。现在他基本隔上一两个月就会在网上书城收藏一些书籍,即使在不熟悉的电子商品领域,通过朋友里网购达人的推荐,自己再货比三家,总能买到比较满意的货品。
到底什么是摆拍,摆拍的界限在哪?由新闻事件及摆拍引发的媒体记者职业道德讨论的案例时而出现。 但是,如果我们能将摄影的表现手法清晰地分门别类,如同熟练地掌握写作语法一样的去掌握摄影语言,我想就不难理解,所谓“摆拍”与“真实”,“创作”与“造假”之间的临界点了。
而这组《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的作品,显然不是表现新闻事件的摄影作品。从已有的名词来解释,《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是一组“插图新闻摄影”。而且作者在展示出网购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还剩什么”的问题。画面形式的创意和图片叙述语言的巧妙,令人眼前一亮。从19世纪40年代前的绘画插图到现在的数码影像,图像一直在与文字的博弈和自我蜕变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并且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图像语言形式、构成形式和组合形式。作者以罗列、叠加、重复的形式,不断强迫读者来思考并关注他主观设置的这个命题。
最新评论(10)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