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伟:教书和摄影组成我的生命

影像 中国教育报转载2013-02-04

  “看看邓伟拍的这些照片吧,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让那么多叱咤风云的名人上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不能做到。”著名导演张艺谋评价的,是他的老同学、肖像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邓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伟将镜头对准钱钟书、梁漱溟、冯友兰、巴金等中国文化名人,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完成了他的“文化名人抢救工程”,以独特的视角留下了经典的艺术瞬间与历史沉淀,填补了中国名人肖像摄影的学科空白。


邓伟作品


  上世纪90年代,邓伟又踏上了被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自费采访拍摄世界名人的环球之旅,历经8年拍摄了里根、布什、李光耀、基辛格、穆沙拉夫、贝聿铭等世界知名的杰出人物,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环球拍摄中外名人的摄影家。

  如今,通过游走方式完成摄影梦想的邓伟回归校园。“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比起摄影家,他更钟爱“老师”这一称呼,因为这是为他带来无穷乐趣、更多激情和动力的职业。

  学摄影是出于偶然的机会

  “因为我并不聪明,就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这次法国之行,我不仅是观察者,也是一个实践者。”近期从法国访学归来的邓伟坐在记者面前。短短的头发、厚实的身板、专注的神情,使人在与他交谈时,似乎被他积聚在身体里的生命能量所感染。


邓伟作品


  3个月的法国之行,邓伟参加了在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举办的专业学术会议,走访了法国几所著名艺术院校,还为年近90岁的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等十几位活跃在法国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进行了拍摄。沿着100多年前梵高、塞尚等法国印象派大师创作和生活的足迹行走,更让他感到兴奋。他徒步13公里,来到当年米勒创作《拾穗者》的地方。“这也是为了还老师朱光潜先生一个愿,他生前常跟我提起米勒,也常把自己比喻成"拾穗者"。”

  眼前的邓伟谈起摄影的那股子激情,让人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艺术气息与生俱来的人。然而,邓伟真正与艺术结缘,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

  在邓伟家的墙上,挂着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邓母穿着素淡的旗袍,轻扶着海棠树干,秀气的脸上略带羞涩。“这是母亲17岁时的照片,那时她刚过门不久。不知是什么触动了父亲,他那天执意要在院子里为母亲拍照。”这张照片在邓伟家中挂了50多年。“照片可以把生命中很多美好的瞬间永远保留下来。”这是邓伟初识摄影的感悟。


邓伟作品


  邓伟生于北京,17岁那年,因为表姐在医院工作,他结识了在那里住院的知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最开始,邓伟并不知道老先生是李可染,只晓得是位“老老师”。那时,邓伟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喜欢画画。李可染让邓伟和一同前去的一个女孩一起画速写。二人来到医院的后花园,十几分钟后,女孩儿便交了作业离去,而邓伟则守在小湖、假山旁,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后来,李可染把自家的地址留给了邓伟,并提笔写了“实者慧”三个字送给他,告诉他“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是大智者”。

  那时的邓伟,梦想考上工艺美院,成为一名画家。1978年的一天,邓伟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看到一则“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简章”,动了去试试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李可染听,先生十分赞成:“学美术、画画是一辈子的事,你老了依然能画。但电影是年轻的艺术,是我教不了你的。”于是邓伟参加了当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并顺利地进入摄影系学习,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学生之一。


邓伟作品


  上大学之前,邓伟几乎没有摸过相机。整个大一,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不是很靠前。“因为我并不聪明,就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晚上吹熄灯号,而且有保卫组负责查夜。邓伟常常和几个同学呆在学校放映间,把窗户堵上,学到夜里一两点。为了能在运动的状态下端稳相机,邓伟找了两块砖头抱在怀中,每天早上跑几千米,从电影学院老校区所在地朱辛庄到二拨子,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砖头跑步的身影,并投来好奇的目光。邓伟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笨”办法,练就了过硬的摄影基本功。1982年大学毕业时,邓伟以毕业论文、考试、答辩全优的成绩留校任教。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0)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