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散记――吃喝拉撒睡

学院 原创2005-05-13
1.吃在西藏
进藏之前,准备了很多黄连素,因为不知道是不是要食用很多生牦牛肉。回来之后,别人也会问到在西藏怎么吃得惯呢?我其实很想给大家描绘一副粗犷豪气的图景:我们几个人与藏民一起围坐在草原上,从油乎乎的罐子里倒出浓浓的酥油茶,甩开腮帮子大嚼生牦牛肉干,还互相传递着奇妙的糌粑……可惜,事实恐怕会让大家失望--我们大部分用餐时间都在四川人的饭馆里打发掉了。实际上,我只吃过一次糌粑,还是特地跑去吉日旅馆的疯牛餐厅(Madyak)吃50元/人的自助藏餐时遇到的,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啊!
西藏的小饭馆大部分都是四川人经营的--不仅如此,西藏的各行各业都不时涌现四川人的身影。(可能因为地理的原因,四川人与西藏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在这些饭馆里,我们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而且价格非常公道。在拉萨的日子里,我们一般就去巴朗学旅馆旁边不远的一家夫妻店吃饭。8块钱的套餐是任选两荤一素的搭配,再加5毛钱可以给煎一个鸡蛋,茶水免费。对于我们这样拮据的旅行者来说,口味好、速度快还可以很好的补充体力,所以他们的生意挺不错。至于早饭,更与北京的生活接近一些--我们会找夫妻店旁边的一家小店,我一般要一碗粥一个煮鸡蛋两根油条,Menphis一般会要一碗粥一个煮鸡蛋一根油条,Kleinekatze好像饭量比较小,有时候一碗粥就能打发了--真是好养活啊。
正宗的藏餐,反而是一般吃不到的。为了吃到藏餐,我们曾经做过不少努力,去一些比较大的餐馆找寻。相对来说,味道最好一次的是在Yak旅馆旁边的"拉萨厨房"那一顿。可惜喝的是酸奶,吃的是煎饺、炒饭和菜汤--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藏餐"。最亏的是疯牛餐厅那次,自助的所谓"藏餐"中真正属于西藏的寥寥无几,反而为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而糅合了很多西餐的味道--50块钱不过是买了饭后藏族歌舞表演的门票而已。最离谱的是去八廓街角的一家西餐厅,吃的居然是回锅肉、沾水豆腐、蚝油生菜、青椒皮蛋和担担面!说到底,还是忍不住感慨,想吃一顿跟藏民日常食品一样的藏餐还真难啊。
要说吃饭,就不能不提到餐馆的服务。西藏的很多人都有崇洋媚外病,而且在越大的餐馆里发病越严重。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旅游者往往是精打细算的穷人,而外宾们却都很阔绰。在八廓街的那家西餐厅,我们落座时用日语跟waiter说了声"谢谢",他居然马上就用日语回答"不用谢",然后态度就非常之客气。我们之间点菜的时候总不能用日语讨论吧,结果就用汉语--得,这回招待们的态度立刻急剧降温。这些人回头再跟老外说话的时候,又恭恭敬敬了!更加厚颜无耻的是疯牛餐厅,我们吃完饭还没打算走,就主动请我们这桌结帐,感情是怕我们跑了不成?满屋子的外国人都不找,居然怀疑中国人,我们真是无可奈何了。话说回来,咱中国不是"礼仪之帮"嘛,当然"应该"优先对待外宾啦,多合理啊。不过咱们也不能吃哑巴亏,Menphis就告诉我跟旅馆、餐馆等打交道的时候多用英文,让对方摸不透你的路数,专治崇洋媚外症。
出了拉萨,吃什么就不好掌握了。在偏僻荒凉的地方,比如那木措,往往东西又贵又不好吃,这时候就靠方便面和巧克力了。而在一些地方,比如萨迦,你的选择不多而且必须降低成本,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碗面条加一个煎鸡蛋,有时候还可以加一份炒土豆丝。无论你吃得多么简单多么便宜,无论你是黄皮肤黑眼睛还是白皮肤蓝眼睛,无论你说的是四川话还是半生不熟的外国人普通话,那些小地方的老板都一样热情的对待,因为在那些地方并不是常有足够多的客人光顾,而且十几块钱一顿的收入已经很好了--他们并不企图从任何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好处。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板们(当然,大部分来自四川)扎根在西藏的这么多角落,他们没有旅游者的美好期望和轻松心情,小心翼翼地经营一小间铺子,对每一个客人都客气有加。他们赚很多钱吗?我看不是。在小镇泽当,我们曾经跟店家聊过他们的收入,房租不低,也就微利甚至保本而已。多亏中国人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也多亏四川人在西藏的贡献,我们才能够在进藏的大部分时间里吃饱吃好。

2.西藏喝什么
可能有人马上就会说:还用问嘛,酥油茶呗。的确,藏人的暖壶里装得大都不是水,而是酥油茶。或许这是因为酥油茶给藏民提供了比较低廉的能量来源,或许也因为那味道像极了神圣的寺庙里酥油灯燃烧的香味。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要求人们喝酥油茶,吃牛羊肉,抵御高原的严寒。我们与雇来的司机晋美(男)混得很熟,在他家里我们得以仔细观察藏族人自家制作酥油茶的工具--那是一个半人高,直径30厘米左右的金属桶和一根一人高的捣杵。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的制作过程,但估计跟月宫里月兔捣药差不多:把酥油、特制的茶砖、水、盐巴之类原料放进去,然后充分的捣;或者事先把茶砖煮成特制的茶水再直接和酥油混合捣腾,具体细节我就不清楚了。晋美告诉我们,家里自制的酥油茶往往比外面茶馆里的香。那几杯酥油茶确实很香,让我现在还很怀念。晋美说喝酥油茶可以缓解高原反应,于是深味高原反应痛苦的我一有机会就拼命喝,果然效果不错,比高原安冲剂好。提醒后来的旅游者们,记得多喝酥油茶哦。
西藏人爱喝酥油茶,所以随处可见茶馆。在拉萨,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扮演着都市里酒吧、茶坊和咖啡屋的角色。里面的摆设清一色都是电视、简单的音响、有靠背的矮沙发、长条矮茶几……除了酥油茶,还提供一些点心、面条之类的。一暖壶的酥油茶卖4块钱,足够我们几个喝上半个小时的,这与北京茶坊里珍珠奶茶的18块钱畅饮可是没法比了,跟三里屯的鸡尾酒相比简直就跟白喝一样。
商店出售的软饮料,在西藏首推"澳得利"。这种葡萄糖饮料虽然广告做了不少,在北京却不怎么得到我们的青睐。但是在西藏高原,大概正因为葡萄糖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体力,才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几乎处处可见。我们有时候为了解渴,购买的饮料除了矿泉水就是"澳得利"了。
含酒精的饮料,不用我说大家也想到青稞酒了。青稞酒其实像极了我们南方的糯米甜酒酿,味道酸甜,有一定的后劲。西藏的朋友常常告诫说别看青稞酒喝起来软软的没什么感觉,有时候内地的旅游者三杯就能醉倒。在离开西藏的那天午饭时,我与Kleinekazte就对饮了少许青稞酒。细细品尝之下,彷佛还真的有点绵绵的酒劲,为了不耽误下午的飞机,也就没敢多喝。因为我觉得口味与南方米酒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没带回来一点。而受一位师姐之托,我给捎她回来两大雪碧瓶的青稞酒。当时,我们发现西藏的商店里还真的没有青稞酒可买,撞来撞去得到一位好心人的带路,七拐八拐进到了一个青稞酒的小作坊。在黑暗低矮的房子里,只见一位藏族老太太正忙着在一个脏兮兮的容器里捣腾青稞酒,屋子角落里零散地躺着几个捡来的雪碧、可乐瓶。我们连说带笔划地说明来意,她就不紧不慢地踅摸脏瓶子来装酒了。趁着她离开的这一小会儿,我们仔细观察这个除了"脏"之外难以形容的小作坊,想到将要用人民币购来的入口之物,简单一交换意见,一致决定立刻撤退。(可怜的老太太,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卖掉那些青稞酒,应该是没问题的吧。)后来,我们还是把自己喝完的矿泉水瓶子清洗干净,找个茶馆灌了两瓶给师姐带回去。说到底,还是眼不见心不烦啊,谁知道我们平时吃的东西又能比这干净多少呢。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