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娘子关石头村赵县三日计划

学院 原创2005-05-13
【石头村资料】
在太行深处有个石头村,令人惊叹不已。从村庄的选址到村庄的建筑, 无不是精心策划的。小村坐落在一个闭塞群山中,南低北高、东伏西翘,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其形状细长,像条头东尾西的游鱼。村中到 处是石头,满眼是文化。据统计,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板街道 3700余米,石井窑池1000有余、石头碑碣 200多块……
石楼石阁、石房石 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古村古景风采依旧,明清 建筑完好无损。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村。 村中 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当初除大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矩外,其余各家各户可按自己喜好修建。没有了约束,造就了高低宽 窄不一的石头建筑群体。古式门楼、黑漆大门与简易木门相邻,深宅大院 与柴门相连,古庙古阁点缀其间的独特街景。
村内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石楼四合院,此院占地两 亩,房屋百间,北高南低,分东西两院。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上层开阔 明亮。东西厢房是小姐绣阁,南屋是会客厅,整个楼院高大宏伟、气势威 严。值得特书一笔的是这座宅院在明清两代走出去12名文武秀才,其中7 人成为各级官员。对这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来说,实属不易。据了解,于家 村是明朝重臣于谦后代所建,这里建有于氏宗祠。当年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留有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三子。明成化年间于有道举家迁到白 庙山下,靠自己的力量修梯田、雕石器、盖石房,营造“于家村”。清乾隆年间于家村达到鼎盛时期,人口增到1300多人……于有道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是第24代传人了。

【娘子关资料】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大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
娘子关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绵山,面临涧壁如削的万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随山势蜿蜒,桃河环绕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带水,金城汤池”,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城堡只有南门和东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东门类似一般城门,坚固厚实,额题“直隶娘子关”特别醒目。
关于娘子关的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因为这里修筑过纪念介子推之妹介山氏的“妒女祠”;另一说因为唐平阳公主在这里驻过兵。这后一种说法。在现在似乎已成定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娘子关一带,便产生了许多与平阳公主有关的遗迹。如南门上的“宿将楼”,桃河彼岸的“点将台”,绵山的“避暑楼”等等,相传都是平阳公主初建。在避暑楼东的山坳里,有一个终年不竭的小水潭,传说是当年平阳公主的洗脸盆。
现在见到的娘子关城堡,是明末重新修筑而成。登上宿将楼台,天地寥廓,别开生面,顿觉心旷神伯。凭栏眺望,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浓若淡,宛如进入了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出娘子关城堡东门,走约300米,便是妒女祠废址和有名的水帘洞瀑布。
妒女祠,创建时代无考,久已坍废,如今荡然无存。妒女祠前为水帘洞瀑布,泉水“平地突起,下赴绝涧,悬流百尺,散缕似珠,因而亦名悬泉。”娘子关一带,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泉眼甚多,水帘洞瀑布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个泉眼,方圆约20米,从里面冒出的泉水,如同煮沸了的开水,不停地翻滚,哗哗的声响,震耳欲聋。从泉眼里翻起来的水,呈现翠玉般的色泽,并且夹杂着无数白色浪花,这个泉眼处在一块山边的地坪上,翻滚起来的泉水没有地方容纳,于是从旁边一个数十丈高的陡峭的涧壁上直泻下去,汇入桃河,这便是水帘洞瀑布的成因。

【赵县赵州桥资料】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皎河之上,当地俗称为大石桥,建于隋代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它以最古老的石拱桥独领风骚,更以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驰名中外,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赵州桥,是一座弧型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称为“坦拱”。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又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2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 河之上。

【赵县柏林禅寺资料】
位于河北省赵县县城东南角的柏林禅寺始建于东汉未年(公元三世纪前后),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以古观音院而知名,宋代称为永安院,金代叫柏林禅院;至元朝,在一份皇帝给寺院的圣旨中,"柏林禅寺"这一名称才开始出现,那时候寺院柏树成林,所以有"柏林"一名。
从现存有限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柏林寺在古代一直是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有一块金代的石碑"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了有三千多在家信徒出资参予的一次塑造佛像的活动,其中也有一些小寺院。元代初年,有三朝皇帝颁旨诏令地方军政保护这一佛教圣地,免征其赋税,而现在仍巍峨耸立的赵州塔也是元代在皇帝的恩准下修建的,上面并刻有元文宗给赵州禅师的封号。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管理赵州佛教事务的衙门--僧正司都设在柏林寺。有时候柏林寺的住持同时又兼任僧正司的僧正--一种八品的朝廷命官。
柏林寺历史上的高僧多如烟云。影响较大、现在还为我们所知的有唐朝的赵州禅师,宋代的归云老人,元代的月溪禅师,鲁云禅师等,其中赵州禅师则是一位光照古今,化被中外的禅门巨匠。一代高僧从谂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下的四传弟子,年已八十高龄行脚至赵州古城,众请驻锡于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人称"赵州和尚"。为后人留下许多著名的公案,如"吃茶去"、"洗钵去"、"赵州桥"、"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流传于四海丛林。
每年夏天农历七月中旬的"生活禅夏令营"是主要面向青年佛教徒的一种形式活泼的弘法活动。七天中,营员们要早晚诵经,坐禅,听佛学讲演,吃茶谈心、云水行脚。许多营员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理想,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流下感动的泪水。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