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景观”:一些优秀的女性摄影家往往被男性摄影家的光芒所掩藏。若干年以后,这些优秀的女性才得以脱颖而出,在摄影史上留下了一声感慨的喟叹。近日刚刚去世的马丁·弗兰克(Martine Franck,1938—2012)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玛格南图片社少有的女性成员之一,马丁·弗兰克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女性的敏感为玛格南的哲学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她的黑白照片,不管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活动画面,街头的狂欢,具有激情的景观,还是令人惊讶的实验性作品,都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这些作品出现在著名的《生活》、《时尚》以及《时代》等杂志上,同时还出版了不少专辑,并且在世界各地展出。如果将摄影比喻成栅栏,那么在一个人的不断跨越过程中,就是为了更接近其主题,就像弗兰克那样,不断在寻找和发展的过程中。她聚焦于边缘生活中的人物,或者那些被隔绝的空间,一次又一次带回让人感动的画面:苏丹的难民,西藏喇嘛的转世灵童,远离家乡老人柔情的肖像……避免人工的痕迹,她的作品揭示出对人类的怜悯和同情以及好奇,同时保留着一种经典的纯真的原创,如同她对绘画的喜爱和艺术史的训练。然而,在这以前,我们对这样一位女性的天才却知之甚少。
和其他她后来的摄影家不一样,弗兰克选择照相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她出生在安特卫普,父亲路易斯·弗兰克是比利时的银行家,他的事业生涯是和妻子艾芙琳一起起步于伦敦。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的父亲加入了英国军队,家人也向美国迁移,先是生活在长岛,然后是亚利桑那。弗兰克的儿童时代有着强烈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对加利福尼亚的沙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烈的风暴,矗立的岩石,沙漠,干涸的河床,几乎与世隔绝的偶尔出现的小花。
战后回到伦敦,路易斯·弗兰克开始让女儿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星期六早晨参观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成为一周的亮点。渴望在艺术画廊和博物馆工作的愿望,弗兰克在马德里大学学习艺术史,然后在法国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