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景的人 得色八期推出景观摄影话题

影像 得色影汇专稿2012-09-05

  2012年9月1日,得色影汇第八期活动推出当代摄影视野下的景观摄影话题。

  在得色本期活动中特别邀请到高岩与葛霈二位嘉宾前来与大家分享。在活动现场,高岩、葛霈以PPT的形式为大家讲解了19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从新彩色摄影代表人物史蒂芬-肖尔的摄影视角开始谈起,为大家分析了摄影师观看角度的差别反映出摄影师个体对待摄影在价值观上的根本不同。他作品中所出现构图上的“缺陷”恰恰成为了肖尔标志性的摄影语言。相比较传统的风景摄影师,肖尔采用更加亲密的态度强调了自己的在场,从而以另一种客观角度记录了社会的现实。


活动现场高岩、葛霈二位嘉宾在讲解

  相比较肖尔对于传统风景摄影的彻底解构,法国摄影师让·马克·比斯塔芒特,则巧妙的在“明信片式风景”与被人为破坏的社会景观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他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创造出第三种风景。葛霈在现场为大家分析到,决定是否成为摄影师眼中的“风景”,最重要的是由他们心中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这种价值观带来的视角差异恰恰成就了当代摄影范畴下景观摄影的丰富与多样性。


葛霈在讲解贝歇夫妇的作品

  接下来的分享中,二位嘉宾给大家播放并讲解了专注拍摄各地郊区的蒂博·居塞 (Thibaut Cuisset)、“新地形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亚当斯、以宁静优美景观环境为衬托表现欧洲核工业危机的约尔根·涅夫泽格 (Jurgen Nefzger)、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突发新闻现场的乔尔-斯坦菲尔德 - Joel Sternfeld以及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创始人贝歇夫妇等十多种以不同纬度进行创作的摄影师作品。他们在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价值观体系下为景观摄影创造出无限种可能。这些由前人所创造的可能性为今天以景观摄影为主要创作手段的中国摄影师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活动现场

  景观摄影在中国的发端并逐渐流行从何时开始也许很难考证,但是随着社会激烈的剧变所带来的异质景观吸引着一大批的摄影师关注着这种特殊的“人间风景”,这种摄影方式不仅记录社会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也体察着摄影者的内心。它是如何发轫的?又经过了怎样的流变?相信通过得色八期活动中高岩、葛霈二位嘉宾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中管窥一二。


活动现场

  得色影汇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持续关注中国摄影圈中的热点话题,并且会邀请不同类型的嘉宾与大家进行分享。欢迎大家随时留意得色影汇的活动信息。

  嘉宾简介:

  高岩

  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2007年,高岩毕业于法国里摩日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研究生学位(DNSEP,摄影专业)。200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第三阶段(Post-diplôme),师从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席Jean Pierre Rhem教授。高岩的作品“夹层”曾参加2008年的法国第五届里昂九月摄影节,并获得了罗那-阿尔卑斯一等奖。2009年,高岩获得法国罗那省颁发的里昂当代美术馆和北京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交换艺术家项目奖学金。

  高岩是一个直接面对现实的摄影师。摄影对他来说是一个与雕塑、绘画平等的媒介,艺术家可以通过它来提问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与态度。在高岩的摄影作品中,没有对外在空间的介入与修饰,通常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连贯观看使摄影本体语言与具体问题发生联系,并且在不断探索纪实摄影新的界线。

  葛霈

  1975年4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5年开始接触摄影,之后对摄影古典工艺(Alternative Process)产生兴趣,曾师从日本名家西丸雅之(Masayuki Nishimaru)和新井卓(Takashi Arai)学习铂钯印相法和银版摄影法,并成立了自己的暗房工作室,开始进行和数字技术结合的古典工艺的研究。这期间除了摄影技术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的摄影史及艺术史的学习,并开始了一些个人摄影项目的创作。

  译有《数字黑白影像艺术》(Black & White Photography in digital ages)、《数码摄影必读——黑白影像》(Photography FAQS: Black & White)、《解读亚当斯区域系统》(Film & Digital Techniques For Zone System Photography)。

  2010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摄影古典工艺。

  2011年3月,尤伦斯艺术中心, “中国新设计”系列讲座:数字时代的古典印相工艺

  2012年3月,上海55画廊,“生活在别处”当代艺术群展,《城市的起点》。

  2012年4月起,北京雅趣摄影学校,教授当代摄影。

最新评论(0)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