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痴迷于用影像造梦,在记忆的图景中编织一个又一个梦境:故乡的风物、儿时的游戏、童年的旧景等等,那些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往事,通过场景布置、灯光投射、影像叠加等多种方式,最后以视觉转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让人沉迷,他就是摄影师黄晓亮。
或许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行走的太久,便需要一些事物来调剂自己的内心。黄晓亮是一个怀揣梦想的摄影师,在他的骨子里,美好的童年生活、旧时生活的轨迹都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调剂品,而这个媒介便是影像。摄影在很多时候能够成为内心的一个出口,摄影师黄晓亮是深谙其道之人,他借助于影像这个载体,拍摄和自己内心有关,与自己经历有关的照片,而这些其实就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那个逐渐陌生的空间里、一些童年的记忆如:皮影、游戏、民俗、节庆、动物、草木、玩伴等等具有特殊符号的事物纷繁沓至,在他的镜头下逐一绽放。这是黄晓亮的呓语,一个寄托着儿时梦境的空间,带着迷恋而失落的陈诉,明明暗暗、朦朦胧胧地蓦然闯入我们的心间......
其实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黄晓亮选择和自己记忆有关的生活,用诗意的影像语言进行转化、分解、消融、以及升华,在《一个期待或者新的奇迹》中可以看到一个童年的梦境一展无余摄,每一张照片,都讲了一个故事,虽然是一个个模糊的影子,但是却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和回忆,干净而纯粹的气息扑面而至。
而在《丛林日记》中,摄影师似乎多了对社会的思考,我们依稀可以窥见现代化的元素掺杂其间,比如丛林后面的高楼大厦、汽车等等,人物的影子叠加在自然和现代空间之中,从而思索关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和内心的问题。
而在其近作《春—人间景》中,无论其影像的思想,还是表述的风格都悄然发生了一些转折。首先就是影调的呈现上,除了画面饱和度下降,灰色调也大量的运用,因此影像的质感便更加的朦胧和怀旧。其次就画面讲述的是关于湘西地带的民间文化、但是却在表达上更趋于内心化,也增加了一些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想来摄影师除了和自己进行对话的同时,也在和这个社会进行对谈,那种时代的感伤和无奈流露无疑,也让观者看到摄影师独立的思考。
因此不同阶段的作品,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长的一个历程,黄晓亮用影子造梦,执导着各式各样的场景,让视觉的切片进入读者的视线:从青涩到成熟、从纯粹到纷繁,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摄影师的坚守、以及影像逐渐蜕变的开始。
徘徊在黄晓亮营造的梦境里,我时常在想:梦境如此美好,让人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可是在现实社会还有几个人怀揣梦想执意前行呢?当我们被黄晓亮这些用影像执导的画面陶醉,触动记忆,从而让一种莫名而柔软的情怀不断撞击时,又是否会衍生出一种对于这个时代的疑惑和纠结呢?这种近乎哀伤和淡淡的愁绪能够让我们释怀么?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