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从真正有学历的摄影专业和系科的设置至今,也不过二十年时间。尽管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摄影教育已经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快速转变阶段,尤其是在摄影作为一门技术的教育空间,和国外的摄影教育的距离已经拉近。但是在我以往的印象中,摄影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摄影教育的人文因素的把握,似乎还难以令人满意。
其实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帮助学生修成一种现代文明所公认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一系列有关人的完全成长所必须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科。人文学科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其内涵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开设人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理念的塑造。而艺术与生俱来就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诸多的艺术珍品都是因为同时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价值才能享誉至伟。而照片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作为社会文明,历史事件的纪录载体,它比任何艺术介质都更应该而且必然与人文精神发生深刻的联系,血脉交融难以割舍。
但是,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摄影教育中,以往普遍存在对人文学科的偏废现象,首先是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学科,二来教师不重视(包括师资的缺乏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再者学生没兴趣。且不说那些奠定人文素质的跨专业学科如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等课程不在摄影专业课程体系范围之类,就连强化属于专业课范围内的人文修养的课程如摄影史与摄影批评这两门课,正常开设的院校都并不多见,即便开设了,其地位和效果都差强人意。其实如果经过相关的人文和艺术学科的训练,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情商、心智,自觉地严肃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大有益处,对于院系来说又可以真正树立起一个大学专业应有的文化氛围,带动起科研热情,而使摄影摆脱“低门槛学科”的尴尬身份,使我们的学生以后不再被看成“没文化”的摄影师。
然而从这一届全国各所高校专业毕业作品来看,这一层面的缺憾似乎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尤其是那些由于缺乏人文积淀的、片面追求表面上技巧华丽的表现风格逐渐被淡化。比如鲁迅美院在观念摄影表达空间的成熟感,大连医科大学更注重人文深度的广告创意探索,北京电影学院强化纪实报道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等,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此,我们只要从人文素质的角度入手,把握好这样两个层面:纪实的深度和创意的高度,高校摄影的发展空间是非常看好的。
首先是纪实的深度:这是衡量大学生生活体验深度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大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深入的可能性。纪实的范围很广,从身边的大学生生活到都市的街头和乡村的田间,从重大的事件到司空见惯的生活潜流,如何准确提炼出具有深度的记录画面,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过程,绝非简单地按下快门可以实现的。从这次高校毕业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比较扎实的画面,从视觉语言到观察角度都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受制于所谓的主流影像的影响依样画瓢,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潜在可能性。
接着是创意的高度:有人以为大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强项,的确有这样的可能。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生活背景,给创意的空间提供了无数种可能。然而容易陷入误区的是,认为简单地运用一些特技或者搞怪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观念或者创意,会大大削弱创意的可读性,这也是需要引起更多关注的。因为创意也非空穴来风,同样需要扎实的生活体验和深入的创造磨练,缺乏深思熟虑一挥而就的画面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好在这次作品中的深思熟虑多了,胡乱编造的少了,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前景。
希望明年更有更精彩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