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建中 摄影/罗伯特·福兰克
安东尼奥尼的记录片《中国》
不久前又重看了一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这部拍摄于1972年的纪录片虽然可以看出在题材和对象选择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但画面的平实视觉语言却处处透露出安东尼奥尼当时面对现实中国和理想中国之间的那种困惑和质疑。两年之后,这位新浪潮电影大师在他受邀拍片的那片土地上被他拍摄的对象们作为批判的对象无情地唾弃了。从此以后,大师再也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他的《中国》也一直就是他的“中国”而没有机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中国”。他在乎吗?似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他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和回应。
罗伯特·福兰克的《美国人》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有着相同经历的摄影家,罗伯特·福兰克。1955年,作为一个瑞士出生的摄影师,罗伯特·福兰克获得了美国古根汉姆基金会的一笔基金,目的是巡游美国并拍摄他所目击的美国社会。经过两年的周游美国,福兰克拍摄了两万八千多张片子,从中选出了83张编辑成一本叫做《美国人》的画册。福兰克对于题材的选取和超乎寻常的视觉语言完全没有讨好二战后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人,于是他的《美国人》在1958年最早成为了法国人的《美国人》。虽然在1959年美国的一间出版公司引进了他的《美国人》,但主流媒体对其并没有好评。当年的美国《大众摄影》就把它说成是“不知所云的一些模糊、粗颗粒和浑浊的画面,地平线象喝醉酒似的倾斜着,简直就是杂乱无章。”但是经过时间的历练,罗伯特·福兰克的《美国人》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馆正式将他的《美国人》挂到了墙上,福兰克的“美国人”最终成了美国人民的“美国人”。他对这一切变化有多大的感想和自豪?在他的平遥之旅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对话中,这一切都好像是过眼烟云,不值多提。
罗伯特·福兰克的《美国人》
大牌做到这个份上,已是公关策略所包装不来的了。很多人都认为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容易上手,很容易出“作品”,由此也很容易成为“艺术家”。的确,摄影是一个大众的艺术,不仅是愉悦大众,而且也很容易被大众所愉悦,摄影似乎成了一个大众的“情人”。靠摄影出位,用摄影牟利,似乎也成了轻而易举的捷径。摄影除了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媒介,也很容易地被当成自我表彰的手段。摄影在某些人的手里是一种“把玩”,而在他们心里的那个“把玩”已经远远超出了“修身养性”或“伸张正义”的范畴。
现在的摄影人能耐住性子专注一个专题,埋头苦拍的已经不多。埋头苦拍了多年后不急着出画册办个展的更少。而出了画册办了个展又默默无语的几乎寥若晨星。但回过头来看,摄影史上有多少大喊大叫的摄影师流芳百世,而很多时候人们记住的是大师的作品,其次才是大师这个人。正如罗伯特·福兰克说的,名望就像一张飘落到大街上的旧报纸。名望过去了也就过去了,重要的是把造就名望的作品留给世人。经典的是内容而不是作者,就好比人人都记得“沉默是金”,但没人知道出自何处。
要想做大师,先要学会沉默,作品才是摄影师的声音。
最新评论(4)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