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一本有温度有态度的旅行摄影书

影像 机械工业出版社专稿2015-07-27

  《读城》,一本有温度的旅行摄影书

  “城者,以盛民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城”的解读,而被盛在城中的你,会怎样解读?《读城》或许能给你一种答案。


《读城》封面

  近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旅行摄影书——《读城》在国内全线上市。该书作者刘超是一名职业律师,在严谨的法务工作之余,他喜欢通过旅行与拍照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五年来他行走在世界各地,认真地拍摄了三十八座城市,留下了五万余张照片。《读城》便是刘超五年时光、数万公里行程与五万余次快门凝结成的精华。

  这本书从精选了他拍摄过的国内外21个城市,但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介绍与城市风光的合集,而是紧紧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每一个城市,透过作者的镜头来窥探每一个城市。或许你了解这座城,甚至就在这座城里生活,但通过作者的视角,你会重新认识一个“熟悉的陌生城”,发现不一样的美;或许你不了解这座城,甚至没有听过这座城的名字,但跟随作者的脚步,你会很快融入其中,一下抓住这座城的灵魂所在。


耶路撒冷


布拉格


柏林


巴黎


卡帕多西亚

  《读城》是一种私人阅读,也是超越私人的深入阅读。镜头中不仅有沧桑的耶路撒冷哭墙、辉煌的巴黎卢浮宫等城市地标式的建筑,还有孟买的洗衣厂、延安的早餐店这种市井之地,更有伊斯坦布尔的礼拜者与宁德海边讨生活的渔民……城市的全景与深刻,在书中同时展现。


耶路撒冷橄榄山墓地


布拉格伏尔瓦塔河一幕

勃列日涅夫与东德战友的“兄弟之吻”

加尔各答鲜花市场


伊斯坦布尔教堂祈祷


香港高密度建筑

  千城千面,千面千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每个人都有一座专属于他的远方的城。作者镜头所定格的,不单单是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隐藏着一个主人公,主人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作者的解读。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作者这个人。看他书中的影像与文字,都透着一种温柔感。城市在他的勾勒下轮廓变得干净。不禁联想到“城由心生”。下面就是几例作者的解读:


  如果说以色列是被伊斯兰国家包围着的一座孤岛,那么特拉维夫就是犹太人世界里的一座孤岛。“Live free or die”是适合这座城市的一个信条,海边是这座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向死而生的精彩,在这里,在此刻,绽放!


 站在加尔各答的豪拉大桥上远眺胡格利河,看到的是与北京几乎同样的雾霾,但又总觉得这里的雾霾多了一丝灵性。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加尔各答是他的故乡,他写那句诗的时候,看到的是不是同样的画面?

  有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有人表演着自己的故事,有人回忆着过去,那应该还有人幻想着未来。参与的,上演的,旁观的,思绪深沉的……不过是高楼狭缝中的小小球场看台,远看如尘埃,近观似舞台。

 路边有很多像他这样搬运石子儿的女孩子,穿着好漂亮的纱丽,做着苦力,笑得欢乐。而工地的另一边,好像是她们的孩子,围坐一起,玩得快乐。


  我离她很近,小心翼翼地拍,她可能也早就发现了我,但视若无物。烟雨蒙蒙的塔尔寺,屋檐下的一隅,一人,一书。


  拍城市人物,我喜欢捕捉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神态,总之一切是真的就对了。如果被发现了情势不妙,我通常会微笑一下缓和气氛,或者干脆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淡定离开。那天我在菜市场拍到了这张照片,我感觉她发现了我,然后习惯性地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安安静静地转身离开。直到回放照片的时候才发现,我拍到的、错过的是怎样的一种善意。

  《读城》并不是一本游记,也不是一本旅行攻略,更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故事书,故事的主角是城与人。就像腾讯网《活着》栏目主编王崴所说:“城,本身就是一本书,字里行间都是戏,值得用心品读。”
来吧,和他一起!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